本文目录一览:
玩施工模拟2012为什么进去后提示超出频率限制 怎么解决
无害
有2种原因,1.你的显卡没装驱动或者你的显卡型号太老与该游戏不兼容。
2.你的显示器分辨率低。
[img]电脑游戏配置问题
并不是显卡换施工模拟2012攻略了就能提高性能的施工模拟2012攻略,游戏是CPU+显卡一起完成的施工模拟2012攻略,水桶效应相比楼主听过。
比如说施工模拟这款3D游戏施工模拟2012攻略,所有3D模型的形状大小、相对移动,都是CPU完成的。之后的贴图效果、渲染效果是显卡完成的。因此,特效全开和流畅运行是分别取决于显卡和处理器的。
而每一代CPU都有特定的主板型号来搭配,否则连CPU的脚针都不配套。然后现在用的内存是DDR3的接口,主板也都集成了声卡和网卡。
综上所述,可以保留的就只有机箱、电源、光驱、显示器。
AMD处理器以性价比为优势,如果楼主希望继续换AMD的处理器的话,可以用AMD A10-6800K(610块),加华擎 FM2A85X480块)的主板,加4G DDR3 1600(220块)的金士顿内存。好处是CPU和显卡合在同一块芯片上,不需要再买显卡了。一共1310块。一些主流游戏的中等配置都能搞定。
模拟施工加载应该怎么做
zsysandman2015-06-23 13:07
模拟施工加载 *** 1: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 *** 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 *** 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 *** 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 3、模拟施工加载 *** 2:这是在“模拟施工 *** 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 *** 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这种 *** 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 *** 更接近手工计算 模拟施工加载2:是指按模拟施工加载方式计算竖向力,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将竖向构件(柱、墙)的轴向刚度放大10倍,以削弱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这样做使底柱和墙上分得轴力比较均匀,接近手算。
0评论
**其实我不帅2015-06-23 13:04
模拟施工加载l:指按模拟施工过程竖向荷载加载产生竖向位移,该位移仅对本层及以下层产生变形内力,各层随施工过程续层找平,抵消竖向位移对以上层内力的影响.
模拟施工加载二适用情况:框剪结构在计算基础时,将上部结构的内力传递至基础时,比模拟施工加载一合理,基础梁设计也方便.上部结构计算宜用模拟施工加载三,三和一的区别,模拟施工加载三的结构刚度时一层一层形成的.接近实际情况.,模拟施工加载一的结构刚度时一次形成的.
1、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更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 *** 计算。
2、模拟施工加载 *** 1: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 *** 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 *** 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 *** 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
3、模拟施工加载 *** 2:这是在“模拟施工 *** 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 *** 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这种 *** 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 *** 更接近手工计算
模拟施工加载2:是指按模拟施工加载方式计算竖向力,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将竖向构件(柱、墙)的轴向刚度放大10倍,以削弱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这样做使底柱和墙上分得轴力比较均匀,接近手算,传给基础底荷载更为合理。从理论上来说更适合框剪和框筒等结构,但目前程序的模拟施工加载2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建议暂时不要选用它。
计算上部结构时用模拟施工加载一或三,基础设计的时候采用模拟施工加载二,不要混淆了。
0评论
锁清秋X2015-06-23 11:36
施工模拟加载1:刚度一次形成,分层加载荷载。
说明:一直没搞清楚其计算的原理,按理说刚度一次形成了,由于结构完全是线弹性的,各层荷载施加
的顺序对计算结果均无影响,反正都是线性叠加嘛,和一次性加载性质是一样的。不知道pkpm是怎么
处理的?对于基础荷载倒算,施工模拟加载1和一次性加载是一样的。
施工模拟加载2:在施工模拟加载1基础上,将竖向构件轴向刚度放大10倍。
说明:注意,施工模拟加载2只能用于倒算基础荷载,不可用于计算上部结构。将竖向刚度放大,只是
人为调整剪力墙和柱子之间的压缩差过大的问题,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
施工模拟加载3:刚度分层形成,荷载分层加载。
说明:施工模拟加载3是更符合实际施工情况的模拟,即可用于计算上部结构,也可用于计算基础。
0评论
123GG2015-06-23 11:0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基本上是在施工过程中逐层形成的。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从下往上依次施工和逐层找平的原因:某一层的恒载仅对该层及其以下各层的变形和内力有影响,而不影响该层以上各层,也不受上面各层刚度影响。
模拟施工加载1
考虑了从下往上依次施工和逐层找平因素的影响;
未考虑结构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若结构地基无不均匀沉降,模拟施工加载1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若结构地基有不均匀沉降,上述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对于框剪结构,外围框架柱受力偏小。
模拟施工加载2
考虑在模拟施工加载1的基础上,近似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1)假定基础的刚度是均匀的;
(2)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10倍,间接减小竖向变形差。
“模拟施工加载2”在理论上并不严密,是一种经验上的处理 *** ,但这种经验上的处理,会使地基有不均匀沉降的结构的分析结果更合理,能更好地反映这类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智慧工地有什么用?主要是做什么的?求告知!
2017年起,“智慧工地”逐步进入政策视野,此前则多为建筑施工企业出于自身需求开展的创新应用。尤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后,“智慧工地”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渐成共识。
当前,针对“智慧工地”的顶层设计尚未明确,各地关于“智慧工地”的概念界定和路径设计也各有千秋。综合多地文件,可以将“智慧工地”理解为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场管理深度融合的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要而言之,“智慧工地”旨在为工程施工项目装上“智慧大脑”,通过采集、集成和应用建筑施工数据,实现对于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监管。
1、信息采集:打破“信息孤岛”
施工现场散落着类别多、数量大的信息,涉及 *** 监管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和材料供应商等诸多主体,需服务于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控制需要。
为改变传统工地中信息重复采集、信息交叉上报、信息冗余严重、信息更新滞后的信息管理现状,“智慧工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致力于满足项目管理者对现场作业过程所需数据的及时获取、共享和沟通。
针对现场管理中较为突出的“信息孤岛”现象(表现为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智慧工地”着力打破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障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交互关系,既在“信息孤岛”间架设桥梁、实现大数据融合,也为破除“信息壁垒”、填平孤岛重建奠定基础。
响应《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针对施工类企业提出的“建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号召,各地也要求逐步推进BIM技术,以降低信息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2、系统集成:汇集多元力量
在优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智慧工地”还需将软件、硬件、技术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信息达到充分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针对市场上施工现场管理信息系统多而杂的近况,“智慧工地”通过完善并集成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系统,将施工现场所应用的各类小而精(杂)的专业化系统集成整合为各功能模块集成统一的系统平台。如《重庆市2020年“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工地应具备人员实名制管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资专用账户管理6项元素,江苏省《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智慧工地应涵盖现场应用、集成监管、决策分析、数据中心和行业监管等五个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智慧工地”还有意提高BIM、LBS、VR、AR等技术应用软件和系统的集成程度,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市场存在的软硬件集成难、系统选型难等问题。
3、数据应用:升级项目管理
信息的采集和系统的集成都是为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对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效能的价值。在前两步骤的基础上,“智慧工地”得以在数据应用环节发挥巨大潜能:“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
对于各方建设主体而言,“智慧工地”有利于施工精细化管控的实现:通过集中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与利用项目信息,应用人员安全管理、施工进度监督、车辆未冲洗抓拍、现场设备监控等功能,能够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助力项目管理“耳聪目明”,长远来看对于项目管理各方而言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创新选择。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可通过“智慧工地”优化对于施工项目的微观管理,如《成都市智慧工地线上巡查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区(市)县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含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所监管项目智慧工地线上巡查工作,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和处理巡查问题;另一方面可应用“智慧工地”更好实现“现场与市场”联动管理,落实“现场优秀、市场优选”原则,在建筑企业中普及“以现场促市场、以市场保现场”观念,优化对于建筑市场的宏观管理。
“智慧工地”是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应用能够提升行业监管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驱动建筑企业智能化变革、引领项目全过程升级。当然,其推广还需以智能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为出发点,政策支持、措施保障、督导监管加以辅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